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警察》


1942年1月,由印度人及香港人組成的警察被憲兵隊徵召。
日本憲兵將香港的警察局分為5區,東香港、西香港、九龍、新界及水警。
總部位於香港島中環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即今天的香港終審法院)

《歸鄉政策》

歸鄉政策
由於食物短缺,為了緩減人口壓力,日本在佔領期間執行歸鄉政策,軟硬兼施強迫大量市民歸鄉,市民被迫驅逐至中國大陸。 1942年1月,由佔領地政府民治部成立的「歸鄉指導委員會」,每月均安排火車和輪船將市民強迫離港,但這些交通工具只將人送出境,離境後回鄉的路途就要各人自理,更多人付擔不起路費,只能徒步回鄉。當時香港既已淪陷,市面糧食不足,生活艱難,因此很多港人選擇離港回鄉。同年12月,已有60萬名市民離港,其中不少家庭於途上分散,或被迫拋棄幼兒、老人,或途中餓死、病死,至於途中被洗劫一空者更不計其數。而於後期,憲兵隊更在街頭隨意捉人強行押解離境。結果在1945年,香港的人口由1941年的161萬人跌至60萬人。

《街名/區名》


日治時期的街名

街名
日治時期的街名
干諾道中/西
中/西住吉通
告士打道東
住吉通
皇后大道西/中/東
西/中/東明治通
德輔道西/中
西/東昭和通
堅尼地道
東大正通
堅道
中大正通
般含道
西大正通
東海旁
八幡通
怡和街
春日通
高士威道
冰川通
英皇道
豊國通
干諾道
出雲通
寶雲道
霧島通
彌敦道
香取通
太子道
鹿島通

日治時期的區名

區名
日治時期的區名
九龍塘
鹿島區
九龍城
元區
深水埗
青山區
旺角
大角區
油麻地
香取區
尖沙嘴
湊區
紅磡
山下區
荃灣
荃灣區
東九龍
啟德區
赤柱及石澳
赤柱區
香港仔
元港區
筲箕灣
筲箕灣區
銅鑼灣
銅鑼灣區
跑馬地
青葉區
灣仔
東區
西環
山王區
西營盤
水城區
上環
西區
中環
中區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田中 久一》Lt. Gen. Hisaichi Tanaka


1945年2月1日- 8月15日日軍田中久一中將(總督)

田中 久一(1889年3月16日-1947年3月27日),本姓小金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軍人,曾任日本南支派遣軍第23軍司令,兼任香港佔領地總督。戰後在廣州以戰爭罪行被盟國起訴罪名成立,在廣州被鎗斃。
田中久一是日本兵庫縣人,本姓小金井,後來過繼成為田中八作的養子。1910年5月,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2期,同年12月加入陸軍成為士官,官階少尉,領導步兵第37連隊。之後就讀陸軍戶山學校,並就任學校教官。1918年11月,從陸軍大學(30期)畢業。

1937年12月升任陸軍少將。
1938年2月被任為任台灣軍參謀長;同年9月,任新建之第21師團參謀長,戶山學校校長。10月參與指揮第21師團在廣東大亞灣登陸,然後攻佔廣州。1939年8月,日本駐華南軍隊改編為南支那方面軍,田中升任中將參謀。1940年年中為配合進攻香港,南支那方面軍撤消,改成第23軍。第23軍於1941年攻佔香港。1943年3月,田中任第23軍司令,主管華南軍事,駐地為廣州。1944年參與指揮進攻廣西、湖南的湘桂作戰。同年12月,日軍改組香港佔領地政府,磯谷廉介調任台灣,香港總督一職由1945年2月起改由駐廣州之田中兼任,至1945年8月終戰。

1945年8月,裕仁天皇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田中久一先後在廣州向張發奎的第2方面軍,和在汕頭向余漢謀的第7戰區簽署降書。
1946年3月,田中因為「非法殺害盟軍戰俘」而被中華民國政府以「戰犯」的罪名拘捕,同年5月在廣州行營軍事法庭以戰爭罪行審判。10月9日,田中被判罪名成立,處以死刑。1947年3月27日在廣州被槍決。

《磯谷廉介》Lieutenant General Rensuke Isogai


1942年2月20日- 1944年12月24日日軍磯谷廉介中將(總督)

磯谷廉介(1886年9月3日─1967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將領,香港日治時期總督,南京軍事法庭裁定戰犯。

磯谷廉介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6期,跟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為同期同學。後曾任日本陸軍省軍務局長,日本駐中國公使館副武官,是日軍中的「支那通」。1938年3月,磯谷廉介指揮日軍第10师团進攻華北,跟李宗仁指揮的第五戰區國民革命軍在臺兒莊會戰,一度受挫。同年6月,磯谷廉介接任日本關東軍參謀長。

1939年5月,滿洲國軍隊跟蒙古軍隊在諾門罕發生小規模邊境衝突,後演化成為日本關東軍對蘇聯紅軍的正面對決。朱可夫指揮6個旅7万名蘇聯遠東軍,以機械化部隊擊敗兩個師團約4萬名日本關東軍,18,000名日軍伤亡。日本全國震動,平沼內閣請辭。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及參謀長磯谷廉介被撤職,磯谷廉介轉後備役。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向英,美宣戰。酒井隆指揮日軍進攻英國殖民地香港。經過18日的戰鬥,香港總督楊慕琦在12月25日向日軍投降。磯谷廉介被任命為香港佔領地總督,於1942年2月20日正式上任。1944年12月24日,磯谷廉介調任台灣行政司長,香港佔領地總督一職改由田中久一接任。磯谷廉介佔領香港期間,日軍從香港奪取各樣物資,包括強迫市民換取無保證的日本軍票。又實行日化教育,禁止使用英語,把香港街道及地名改為日本名;推行疏散政策,迫使香港居民遷回內地。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香港的居民人數降至70萬,只及戰前的一半。

1946年,國民政府在南京軍事法庭判以戰爭罪行審判磯谷廉介。磯谷廉介被判無期徒刑,在巢鴨監獄服刑。後來提早獲釋,1967年於日本逝世。

《酒井隆中將》Lt. Gen. Takashi Sakai

1941年12月25日- 1942年2月20日行政長官日軍酒井隆中將(香港軍政廳最高長官)
酒井隆(1887年10月18日-1946年9月30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陸軍中將,南京軍事法庭裁定其為戰犯,判處死刑。

酒井隆曾任日本駐中國公使館副武官,駐濟南武官,參謀本部作戰部中國課課長,駐天津日軍參謀長,第二十三軍司令官等職。戰後被南京國民政府以戰爭罪拘捕。

1928年,駐濟南日軍跟國民政府北伐軍發生衝突,國民政府外交人員蔡公時被殺,稱為濟南慘案或五三慘案。酒井隆時任日軍濟南武官,直接參與其事。
1935年,酒井隆任天津日軍參謀長,親自起草何梅恊定,把國民黨及東北軍逐出華北。

1941年11月,酒井隆任駐廣州第二十三軍司令官。 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後正式向英,美宣戰。酒井隆指揮日軍進攻香港。 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向日軍投降。在磯谷廉介抵港前,酒井隆任香港軍政聽最高長官。

根據酒井隆在南京軍事法庭的審判記錄,他統治香港期間部下罪行如下:

1941年12月17日至12月18日,在鯉魚門屠殺了30名囚犯。

1941年12月18日在摩星嶺砲台屠殺了24名囚犯。

1941年12月19日屠殺了一隊20人的英國醫療隊。

1941年12月24日至12月26日,強姦7名護士,當中有三人死亡,殺害60至70名受傷的戰俘。

終戰,1945年8,9月份在北京負責與國軍代表呂文貞接洽受降儀式的事情。南京國民政府在北平逮捕酒井隆。
1946年8月27日,經過三個月的審判,南京軍事法庭判處酒井隆死刑。
9月30日,酒井隆在南京雨花台被槍決。

【香港日治時期】之《政治 》



香港日治時期-政治

軍政府時期:日治時期初期,酒井隆實施戒嚴令,日本於九龍尖沙咀半島酒店發布行政指令。日本軍政府(包括政治部、民事部、經濟部、司法部及軍事部 等)制定了嚴厲的法例及設立管轄全香港市民的政府。共有7000多名戰俘(包括英軍及市民)被囚禁於深水埗和赤柱的戰俘營,戰俘備受飢餓、病患之苦。同 時,日本軍政府封鎖維多利亞港、控制海旁的貨倉。
1942年1月,由印度人及香港人組成的警察被徵召成為憲兵隊。日本憲兵將香港的警察局分為5區,東香港、西香港、九龍、新界及水警。總部位於香港島中環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今香港終審法院)。

民政時期:1942年2月20日,“香港佔領地政府”[1]正式成立,由日軍磯谷廉介中將出任香港總督,結束了軍政府時期。政府總部設於香港島中 環的香港匯豐銀行總行大廈,半島酒店則改為軍方總部。香港佔領地總督部成為了當時香港最高的行政機關,亦是日本戰時內閣的直轄機構之一。而香港的地位相等 於當時的台灣和朝鮮,故日本並沒有於香港籌組傀儡的“自治政府”。
日本人在新的政府(包括民治部、財政部、交通部、經濟部、報導部、管理部及外事部)佔據了多數重要職位,中國人只可以擔當一些中低級職位。但日本 為了達到“以華製華”的目的,也成立了“華民代表會”及“華民各界協議會”這兩個華人組織。華民代表會為總督的諮詢機構,有委員四名(羅旭和、劉鐵誠、李 子方及陳廉伯)。而華民各界協議會則有委員二十二名(主席周壽臣,副主席李冠春,委員董仲偉、葉蘭泉、伍華、羅文錦、廝啟東、凌康發、林建寅、李忠甫、郭 贊、陸靄雲、周耀年、郭泉、王德光、譚雅士、王通明、鄧肇堅、顏成坤、黃燕清、馮子英、章叔淳)負責向華民代表會提供意見。與港治時期的行政或立法局不 同,華民代表會或恊議會並無法律上權力。 在日本控制下,基本的行政區域架構由民治部於1942年3月成立,將香港島分成12區,九龍分成9區,新界分成7區。每個區都設立一個區役所,並 指派一個中國人作為所長,管理該區的大小事務、代表該區市民的所需。這行政架構於磯谷廉介統治下重新設計,奠定了香港日後發展分區管治的基礎。此外,佔領 地政府向香港市民發出“住民證”,是香港首種出現的身份證明文件。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香港攻防戰簡介】之《戰事結束 》

1941年12日26日於港島軒尼詩道舉行『入城式』

1941年12日25日,香港守軍司令在半島洒店與日軍談判投降

戰事結束

1941年12月25日,在港督楊慕琦帶領之下,一眾英國殖民地官員渡海親身前往被日軍佔據的半島酒店的三樓三三六室的日軍總司令部投降[1]。酒井隆隨即暫代香港總督職務,直到磯谷廉介接任為止。此日由於亦為聖誕節,因而香港市民稱為“黑色聖誕”,自此香港人口中的“三年零八個月”香港日治時期從此展開。

到1942年2月20日,日軍中將磯谷廉介成為了首任日治時期總督,香港正式淪為日本佔領區。

香港攻略 III



【香港攻防戰簡介】之《香港島激戰 》

日軍第10獨立炮兵聯隊在寶馬山


香港島激戰

之後數天日軍不斷炮轟及空襲香港島北岸,包括在何文田架設大砲,由廣州飛來日機轟炸多個英軍砲台、以及通訊和發電設施。防守港島的是從九龍撤出的部隊、兩個加拿大團、第一米德薩斯軍團(1st Middlesex Regiment),以及義勇軍第一至第七連。總司令莫德庇少將(Major Gen.CM Maltby)把港島分為東西兩旅,東旅由九龍退回來的瓦理士準將作總指揮,主要防守銅鑼灣及深水灣以東的海岸線,包括北角至柴灣、大潭至赤柱及淺水灣,總部設在大潭道和石澳道交界的高地。西區則由羅遜準將任總指揮,把守西環及中環海軍船塢、薄扶林及以至香港仔壽臣山等西部海岸,總部設在黃泥湧峽附近。維多利亞城等要塞由蘇格蘭營軍及義勇軍4及7連防守,要塞指揮部及聯合指揮部都設在海軍要塞內。
12月14日,日軍多次空襲香港島的石油提煉廠、橡膠廠及多處民房設施,引發多宗大火,主輸水管破壞,一部分地區沒有食水供應,糧食開始短缺,圍城戰開始。 12月15日深夜,日軍企圖在港島北岸強行登陸,遭守軍擊退。 12月16日,日軍利用何文田山大砲轟擊港島北岸,波及民居(特別是灣仔區),同時摩星嶺守軍破壞九龍設施及油庫。 12月17日,兩連日軍敢死隊強攻北角發電廠附近海岸,遭守軍盡殲。 12月18日晚上,日軍擊中北角油庫,日軍3大聯隊在黑暗的土瓜灣、跑道及茶果嶺一帶先用特製人力推動木筏靜靜地橫過維多利亞港,其後用火船拉動特製登陸艇大規模快速登陸香港島,皇家海軍曾出動幾艘砲艇攔截都失敗,在北角至愛秩序灣由印軍拉吉普營駐防東區一帶登陸,拉吉普營奮勇反擊失敗,營長盧連臣中校及印軍沿柏架山道退敗,229聯隊剿滅拉吉普營A及C連後佔領鯉魚門要塞,攻入義勇軍第5防空兵團駐守的西灣砲台並進行大屠殺,之後向南大潭及淺水灣推進,東旅曾一度派出加軍來福槍隊C連出西灣解圍,但最後撤退,並一度在柏架山一帶迷路。翌日天曉時,日軍已佔領原由加軍來福槍隊C連及第一義勇軍駐守的柏架山、義勇軍第3連的畢拿山及渣甸山,並向西旅總部黃泥湧進發。東旅司令希望打持久戰,於是命令位於港島東的東旅撤退至赤柱,卻使西旅以東陽明山莊一帶出現防衛缺口。

加軍榴彈兵D連與義勇軍第3步兵連共同扼守渣甸山及黃泥湧峽要道。雖然230聯隊推進渣甸山時遇上西旅守軍而出現了自入侵香港以來未有過的大量傷亡,但228聯隊其中小隊就從陽明山莊突然攻入黃泥湧峽,12月19日西旅總部被日軍突襲,加軍司令兼西旅旅長羅遜準將及僚屬因要突圍全體戰死,莫德庇少將帶旁遮普營及蘇格蘭營反攻黃泥湧峽但為日軍所阻,結果第3連義勇軍全被剿滅,剩下加軍榴彈兵與蘇格蘭營一同退守中峽、金馬倫山一帶,後來西旅改由原義勇軍營長盧斯準將帶領作第二次攻擊但失敗。莫德庇少將堅決阻止守軍被分割,命令義勇軍物資分配軍及皇家海軍轉步兵駐守淺水灣道中段,又命東旅派加軍來福槍隊及米德薩斯營駐守淺水灣及紫羅蘭山徑,東旅旅長瓦理士準將命香港仔旁遮普營A連沿壽臣山推進,皇家海軍派出斯雅那號於南朗山對出大海助戰,但結果大敗,旁遮普營長Kidd中校被殺,義勇軍物資分配軍更被大屠殺,斯雅那號沉沒於東博寮海峽一帶。同日,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致電報到香港,鼓勵守軍抵抗到底,其電文謂:“汝能抵抗敵軍一日,對於全球之盟軍,仍能有所貢獻。”

此時,維多利亞城內煤氣、電力中斷,衛生環境日差,傳染病橫行,日空軍不時轟炸,不少市民死亡。市區228聯隊日軍於砲台山打敗北角發電廠內休斯兵團及拉吉普營後,推進至禮頓山據點時遇到強烈阻礙。日軍於12月21日圍攻淺水灣及赤柱地區,米德薩斯營B連及加軍來福槍隊B連在淺水灣酒店一帶英勇反抗。 12月22日至12月24日,日軍在山區相繼攻破由西旅的蘇格蘭營及加軍榴彈兵聯防的金馬倫峽、馬己仙峽等防線,市區禮頓山據點失守,剩餘守軍兩營印軍、米德薩斯營Z連及砲兵海軍等轉步兵以灣仔盧押道及船街為最后防線,東旅加軍來福槍隊曾一度抗命,同時防線退守至赤柱村以南,海軍船塢及城區被日軍炮轟而引發大火。
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發表聖誕文告,鼓勵士兵奮戰。當日下午3時,莫德庇少將(Major Gen.CM Maltby)向港督報告守軍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港督楊慕琦在撤走部軍政人員後在下午5時至日軍司令部稱降,下午7時簽署降書。東旅在赤柱一度不相信投降令,繼續有效反抗229聯隊,並以赤柱砲台9.2英吋大砲阻止日軍推進,結果在12月26日確認投降令。

日軍將領、港督及守軍總司令莫德庇在九龍半島酒店燭光下簽降書,持續18日的保衛戰結束。

香港攻略 II





【香港攻防戰簡介】之《開戰及九龍陷落 》

尖沙咀火車總站


開戰

1939年,日本與納粹德國結盟。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亦由德國攻打波蘭揭開序幕。但當時同盟國之一的英國仍沒有向軸心國之一的日本宣戰。但到了1941年10月18日,東條英機出任日本首相,當時他積極籌備太平洋戰爭,更於11月6日下令擬訂攻擊香港的計劃。

就在日本海軍偷襲美國太平洋上的珍珠港後數小時,即民國30年(1941年)12月8日香港時間早上8時,由酒井隆中將所指揮的日軍華南派遣軍(第23軍)之下陸軍司令佐野忠義大佐(第38師團)指派步兵司令伊東武夫屬下三大聯隊228、229、230步兵配合第66隊北島冀子雄砲兵團作先遣部隊從寶安縣(今深圳市)分打鼓嶺、羅湖及新田3組進攻香港。當時負責防守香港的主要有步兵7個營包括英國兩營、加拿大兩營、印度兩營步兵和香港義勇軍6 隊,加上皇家砲兵團及港星砲兵團,配合皇家海軍等總共約15,000人守軍。然而英軍自始即處於非常不利的的位置。日軍方面,陸軍有數量上的優勢、士氣高昂及訓練充足,還有由廣州開出日機飛行團在香港上空轟炸支援。反觀英軍方面,陸軍由雜牌軍組成,訓練方面參差不齊,空中力量亦異常單薄,也缺乏雷達可以使用,最重要的是不同兵種間存在配合問題。

戰事一開始,日軍便出動空軍轟炸前深水埗軍營及啟德機場,將英軍的5架空軍飛機及8架民航飛機全部摧毀,取得香港的製空權。英國海軍在港有的10艘驅逐艦,包括泰維仁號、泰勒號及斯雅娜號等,也有十多艘砲艇作突擊用途,當然也有部分之前倉皇離開,撤往新加坡。
九龍陷落

負責防衛九龍及新界的,是一個稱為大陸兵團約5千人的英軍和印軍,其總部設九龍塘,包括第二皇家蘇格蘭營、旁遮普第十四團二營,拉吉普第七團五營,香港義勇軍第一連及砲兵及一小隊增援加軍榴彈兵。根據預定的計劃,英印軍放棄難以守衛的深圳河,而將主力放置在九龍北面的山地上,稱為醉酒灣防線。日軍第三十八師團下的三個團:第228、229及230團,在12月8日早上起從正面越過深圳河,向南進發,228聯隊經林村上鉛礦凹,229聯隊經沙螺洞、赤泥坪後過馬鞍山出水牛山,230聯隊先去錦田、元朗及青山灣,沿青山公路出荃灣。英工兵和一連旁遮普軍破壞大埔公路及九廣鐵路,但未能阻慢以土井定七大佐為首的日軍228聯隊的前進。到了12月9日下午,日軍228聯隊經已抵達醉酒灣防線上城門棱堡PB401。

當天晚上,日軍第228團向PB401突擊,最先發現日軍的是駐守PB401的哨兵Laird下士,並即時用維克斯機槍反抗。 A連長Jones上尉隨即派出Rodd中士帶7名普通兵沿管道作出增援,被日軍於管道中氣口投彈打敗。日軍攀上孖指徑直撲位於西部的城門棱堡內A連總部作猛烈攻擊,結果A連連長Jones及第8排長Thomas中尉等被擄,反抗時Thomas中尉被日軍在爆破碉堡時弄至雙目失明,可是Rodd中士逃亡時並無回A連總部而直接去拉吉普營D連免被捉拿。防守棱堡的蘇格蘭營A連被迫退至金山一帶與D連會合。 12月11日大陸兵團旅長瓦理士準將曾一度要求蘇格蘭營營長White中校作出反擊卻遭拒絕,並令其他蘇格蘭營向金山撤退。日軍再次向金山發動攻擊,同時在昂船洲的義勇軍砲兵向棱堡發炮試圖作出支援,但都錯誤地打中金山上守軍,使B連及D連連長陣亡,金山失守,總部派出駐城門水塘一帶印籍拉吉普D連救援,醉酒灣防線被突破,日軍並於第二日占領青衣及直撲荔枝角。總部感到大陸兵團隨時有被大包圍危險,加上九龍總警司向旅長宣告警察放棄九龍,街上漢奸(即自稱 “勝利友”的黑社會分子)四處搶掠,英軍被迫放棄九龍半島。直至12月12日傍晚,除鯉魚門北岸的魔鬼山外,九龍新界都已完全陷於日軍。 12月13日,最後留守九龍的拉吉普營乘驅逐艦撤離到香港島,九龍淪陷。後來日軍曾派代表要求英軍投降,卻遭到港督楊慕琦拒絕。

【香港攻防戰簡介】之《背景及戰前部署 》

渣甸山的機槍座遺跡

香港保衛戰,又稱香港攻防戰、香港戰役、十八日戰事,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自1941年12月8日日本進攻英屬香港至同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期間的戰役。這次戰役後,日軍開始了在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佔領。
背景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日本即開始進攻中國。 1937年7月7日,中國抗日戰爭全面展開,日軍迅速佔領華北及華東大部分地區。由於中國東部沿海一帶落入日軍的控制範圍內,廣東省一帶的華南沿岸地區成為了中國從外地輸入各種物資的重要補給點。為切斷這條補給線,日軍於1938年10月1日在廣東大亞灣登陸,並迅速攻占鄰近地區,廣州在10月21日陷落。而部分日軍亦駐守於寶安縣(今日深圳市)深圳河北岸,與英軍為界。英國明白最終會與日本一戰,遂於1937年後逐步加強香港的防衛。

在1937年至1941年期間,在中國抗日戰爭中作為中立國的英國政府,仍然刻意維持香港的中立地位。這段時間進入香港的中國國民革命軍一律根據國際慣例,繳械後送入集中營。而香港的華人雖然亦有為祖國對抗日本的戰事出錢或出力,但是一切都需要在不影響英國和日本關係的前提下進行。然而,日本當局仍對此感到不滿,曾多次向香港政府抗議香港華人的反日行為。

戰前部署

根據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英國不能在太平洋範圍內部署軍事設施,使香港的設防工作受到限制。九一八事變後,英國亦開始擔心香港長遠也會受到牽連。英國在1933年的倫敦海軍會議中通過廢棄《華盛頓海軍條約》。於是由1935年起,香港便開始展開其預算高達五百萬英鎊的防禦計劃。 1937年底,當時剛上任的港督羅富國認為香港難以防守,曾建議香港列為中立的不設防城市,停止所有防禦計劃,但遭反對。而當時擔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也曾表示“香港雖不能堅守,但一定要保衛”。所以,香港的防禦計劃繼續進行。 1938年7月,港英政府通過了《緊急條例》,表面上保持中立,實際上積極備戰。同年9月,更舉行大規模的海陸空演習。大量難民從中國湧入香港,香港人口從1936年的約100萬,增加至1941年的160萬,港英政府更開始規定英籍成年人必需入伍義勇軍,又通過條例港督可隨時徵用市民財產,主要包括樓宇及汽車。 1941年11月末加拿大政府來了一船援軍,因其軍隊訓練不足,對防衛香港作用不大。

香港的防禦計劃包括香港島及九龍多處,以及維多利亞港的東西入口,並均建立了多座重砲及口徑16吋的鋼砲,港島沿岸建立70多座機槍堡,港島沿維港北岸滿佈鐵絲網,上環及青衣對出大海也滿佈鐵鍊,只留青洲琉璜海峽供船隻出入。香港島的山頭亦建立了多座碉堡及掩蔽體,渣甸山上更有2座機槍堡,日後對阻撓日軍前進發揮了很大作用。防空方面則主要集中於香港島,劃分了多個防空區域,每區均設有聽音器來辨別敵機方向及利用高射砲擊落敵機,位置包括西灣(現時稱為柴灣)、黃泥湧峽、南朗山、龍虎山及瀑布灣等。 1940年底更積極訓練使用新式高射砲。英方亦於8個月的時間內,在香港島及九龍挖掘了60個防空洞,部分仍保存至今。

香港攻略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第228連隊 第10中隊

第38師團 第228連隊 第10中隊 重演隊伍 正式成立。
香港攻防戰正式展開!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第38師團簡介

編成時期 : 昭和14年6月30日 (1939年6月30日)
編成地 : 名古屋
通称号 : 沼
終戦時所在 : New Britain island Rabaul (新不列顛島拉包爾)
終戦時上級部隊 : 第8方面軍
歩兵連隊 : 228・229・混3
歷屆師團長 :
藤井洋治 : 陸軍士官學校第19期,就任於昭和14・10・2 (1939年10月2日)辞任於昭和16・6・20 (1941年6月20日)
佐野忠義 : 陸軍士官學校第23期,就任於昭和16・6・20 (1941年6月20日),辞任於昭和18・6・10 (1943年6月10日)
影佐禎昭 : 陸軍士官學校第26期,就任於昭和18・6・10 (1943年6月10日)
★戰鬥經歷★
昭和14年6月作為中國大陸的警備師而創建。配屬於第21軍,駐屯於河南,之後擔任警備廣東省佛山。
1941年參加了香港攻佔戰,旗下的步兵第228聯隊的斥候隊·若林東一大尉成為佔據陣地之功臣。香港佔領後再參加荷屬瓜哇的攻佔戰作,此後再配屬到第17軍,昭和17年11月(1942年11月)接到派遣到瓜達爾卡納爾島作戰的命令。可是移動途中被美軍的空襲,兵員·物資運輸船7艘被擊沉,最後登陸時全無物資。因補給斷絕,加上飢餓和疾病折磨,終於昭和18年1月(1943年1月)從瓜達爾卡納爾島撤退,移至新不列顛島拉包爾,師團在此重建,陣地還末構築完成便迎上了戰爭結束。